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五

    信息发布者:逐影随行
    2016-12-21 12:28:28   转载

    初冬时节,走进古浪县西靖镇为民新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内,硕果累累的西红柿秧苗、干净有序的行间走廊、全自动蔬菜大棚施肥机……无不呈现出当地移民群众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生产方式、培育富民产业,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58岁的银守华是为民新村第一批通过种植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吃到“螃蟹”的移民群众,自从种植上蔬菜大棚,老银就开始了“家里——棚里”简单而充实的线段生活。 

        “这一年时间,从头忙到尾,虽说不得闲,可收入好啊。”正在查看无土栽培西红柿秧苗长势的银守华一边麻利地干着手头的活,一边给记者算账,“我们一来,技术人员就手把手地教种温棚,我们也上心地学,辛苦没白费,一年下来,仅种温棚就能收入两万多元,都赶上在老家两三年的收入了。” 

        “老银不仅特别勤快,而且思想观念转变得特别快,他是这个点第一个实验种植无土栽培的农户,通过拜师学艺,自我摸索,现在已成为我们这儿的‘土专家’了。你看,这些西红柿长得多好。”西靖镇武装部长司万军说。 

        银守华告诉记者,“时间就是金钱”是他移民一年来最大的体会。以前在老家,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在冬天,人们就没啥事干了。种上蔬菜大棚后,每样活都要按时按点干,一点都不能马虎,时间稍一耽误,就影响收成。现在,移民们都忙惯了,每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干的活都盘算好了。 

        在外人看来,“新家”跟“老家”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柏油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但对移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看不见的“观念”——以往劳碌一年求果腹,如今,虽然也辛苦,但却是为致富,苦中有甜,生活有盼头。 

        “我搬迁下来后,县上、镇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我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建了2座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现在西红柿长势很好,按照目前市场行情,估计能收入4万元左右。”从横梁乡搬迁下来的谢大彪说:“现在我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日光温室,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记者在古浪县各生态移民点走访时看到,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一些精明的村民将以往乡上才有的农资商店和超市“复制”过来,做起了生意。一些村民还贷款买了农用车,准备利用离县城近的条件跑运输。随着村子里同步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以往在家里带孙子、孙女的中年人“被解放了”,他们在附近的工地上找到一份工作。年轻村民则报名参加了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成为技术工人或者新型职业农民。 

        为深入推进“下山入川”工程,2015年6月,古浪县在西靖镇为民新村开工建设精准扶贫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项目。规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土墙+钢架”日光温室699座、1400亩,并同步配套调蓄水池、滴灌、自动卷帘机以及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当年建成并定植西红柿棚108座,平均产量5940公斤,产值1.72万元,单棚最高产量达到7660公斤,产值2.3万元。 

        “以前受自然条件制约,现在路通了、条件好了,要是不想着多挣点钱、不谋划着奔小康,还真对不起这么好的条件。”谢大彪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